
一段时间之前,小学生性教育科普书因“尺度太大”被禁止使用。今日有微博网友爆出小学生性教育科普书里面的内容,关于同性恋和双性恋——就像有的人喜欢吃甜的,有的人喜欢吃辣的一样,没有什么好奇怪的。针对这些内容众说纷纭。在这里,笔者想普及一下关于同性恋和双性恋的知识。
心理咨询师观点:同性恋,又称同性爱,是性取向之一,是指只对同性产生爱情和性欲的人,具有这种性取向的个体被称之为同性恋者。在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中,也普遍存在同性性行为,但这与基于高级情感的人类同性恋不可同日而语,这也是人类多元化发展的一种具体表现。双性恋,又称双性向,指对男女两性皆会产生爱情和性欲的人,是性取向分类之一,与单性恋(异性恋、同性恋)取向齐列。双性恋分为双异性恋和双同性恋,双异性恋可以对同性产生爱情,但更多时候比较偏向异性;双同性恋可以对异性产生爱情,但更多时候偏向同性。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同性恋能入诗,可见早在孔子眼中,同性恋是很正常的感情。
有人会疑惑同性恋和双性恋属不属于变态的问题,现就科普关于同性恋的历程。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于1973年把同性恋从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第三版的修订版(DSM-III-R)中去除。当时该学会声明:同性恋本身并不意味着判断力、稳定性、可信赖性或一般社会或职业能力的损害。但是,修订后的手册依然包括了"自我不和谐的同性恋"这一可以治疗的疾病单位。1987年,自我不和谐的同性恋这一疾病单位又被去除。在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在1998及2000年的对性向治疗的公开表态宣言中提到,1973年精神病学协会审核相关资料后判定,同性恋无法定义为心理疾病。
2001年4月,CCMD-3出版,取消了CCMD-2的性变态条目,将同性恋归于新设立的性心理障碍条目中的"性指向障碍"的次条目下。对此,时任中华精神科学会CCMD-3工作组组长陈彦方教授解释:我们认为同性恋是正常的,但是考虑到一些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焦虑和苦恼,保留自我不和谐的同性恋,从而和世界卫生组织第十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0)保持一致。他还指出CCMD-3里的同性恋只包括那些自我感觉不好并希望寻求治疗的同性恋者。在新的标准中,只有那些为自己的性取向感到不安并要求改变的人才被列入诊断。中华精神科学会在2001年对CCMD的修订,被认为是中国同性恋非病理化的重要标志。
心理咨询师认为,事实上,有很多同性恋者生活得很成功很幸福,但是一些同性恋者或双性恋者可能会试图通过疗法改变自己的性取向,有时这是受到家庭成员或宗教团体施加的压力所致。美国心理学会亦表示:临床经验表明,那些试图寻找转变疗法的人通常是因为社会的偏见所造成的内在同性恋恐惧症所致,而那些能够正面接受自己性取向的同性恋者比那些不能接受自己性取向的人有更好的自我适应能力。